生存实践大赛:一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新平台 共青团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生存实践大赛在华东理工大学是一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课外实践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五届。它是华东理工大学为深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搭建的一个锻炼、考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实践平台。华东理工大学多年开展生存实践大赛活动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引导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加速社会化进程,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组织背景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有着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不少大学生也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家庭、学校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社会缺乏更多的了解,心理承受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在社会普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经不起挫折的时候,其实也应该从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上找原因。大学生缺少的是一个可以提供给他们、而他们又乐于接受的素质锻炼平台。 二、开展概况 华东理工大学从2000年开始,每年为在校大学生举行生存实践大赛,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2000年11月生存实践大赛活动首次举行,要求参赛大学生在陌生的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维持参赛期内的吃住需要。活动一经推出,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利用这次活动检验自己的生存能力。 2002年10月“活出你的精彩”第二届生存实践大赛在苏州、无锡一带进行,参赛者四人一组,依靠100元的经费,必须在陌生的城市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36个小时。 2003年3月,在南京、上海同时展开“龙行天下”第三届生存实践活动,参赛者三人一组,活动经费缩水为50元,挑战生存的实践则延长为两天。 2004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举行第四届生存实践大赛,18名选手被随机分为六组,他们分别前往南京、杭州、苏州三地,3人50元度两日。 2005年7月,第五届生存实践大赛在北京举行,18名选手被分为六组,每人150元,生存15天。 酸甜苦辣,人生百位掺杂在每一届参赛者的人生经历中。通过比赛,结果却不如预期的理想,不少同学没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往往通过体力活维持两天的生计。在比赛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在校大学生的通病,例如:在找工作的时候比较盲目,比较好高骛远,不能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例如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不能适应被屡次拒绝的尴尬;又例如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论大于实践,不能应用到工作中……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有着其必然性,他们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常遇到的问题。通过生存实践比赛,通过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社会给我们所有的同学上了真实的一课。 三、最新特点 经过五年的锤炼,今年七月,华东理工大学组织了第五届生存实践大赛。此次大赛是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背景下,根据华东理工大学《三年行动纲要》的要求来组织的,力求突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敢为人先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本届大赛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点较之以往走得更远,定在了首都北京,而往年则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作此改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同学对长三角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适应起来比较容易。而首都北京是典型的国际性大都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人才优势,对于同学来说,要求适应陌生环境的要求更高; 其次,活动的周期更长。以往四届比赛利用双休日开展,为期两天一夜;而这次比赛时间设为15天,对同学们的考验更大。根据往年举办的经验,许多同学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工作时间太短导致了用人单位的拒绝,此次将活动周期延长,给予同学足够的时间来体验生活和更多的求职机会。 再次,本次比赛规则上要求所有的参赛队员找寻体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的工作。这点改进是本次大赛的一个亮点,改变了以往活动中充斥体力活为主的情况。 最后本次大赛首次采用了淘汰机制,在活动进行到第九天,实施考核。对一组内都没有找到工作的,或是全找到体力活的小组予以淘汰,从而从规则上引导参赛队员找寻脑力活。 与此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也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初期,所有的参赛队员要对自己,也对同组的伙伴进行客观的评估与定位,推选出综合素质最好的一位,首先让其找到工作,保证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至少一名同学找到工作,从而不被淘汰。 四、活动效果 第五届生存实践大赛进行到第6天,参赛同学基本上都找到了与自己专业或特长有关的工作,这充分反映了华东理工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参赛同学也在被一次次被拒绝,一次次上当的过程获得了许多经验教训,为不了解社会交了学费。这无疑是场生动的实践课,而社会就是他们的老师。我们认为,通过生存实践大赛可以锻炼和提高大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独立思考和客观评析的能力。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能够成功地接受生存考验,首先需要思考寻找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性质等,他还要判断工作的收益成本比是否合理、现有资源如何分配等问题。 二是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想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可能要遭遇用人单位7─8次的拒绝,这对于“天之骄子”的他们来说,是很难得的考验。 三是自我营销和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挖掘自身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优势,是成功择业的关键,对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练兵”。 最后,是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和实践社会的能力。异地生存实践比赛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学生们毕竟真正地触到了社会的脉搏,与听几场报告、参观几个地方相比,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必然会增强关注社会和实践社会的主动性。 五、关于活动的思考 1、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最重要 在每届生存实践大赛的组织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都通过广播,横幅,海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在校内校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约5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踊跃报名(同时也引起外校学生的兴趣,上海理工大学的一位女同学也报名参加了比赛),激发了同学们对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热情。 2、要让更多的同学享受到活动的成果 作为组织者,华东理工大学不仅希望参加比赛的十多位参赛同学受益,更希望的是通过后期的努力,让未能参加大赛的同学也有所收获。华东理工大学把在北京十五天内所有参赛同学写的日记汇编成册,即作为他们一段特殊的回忆,同时也给没有参与到活动中的同学一次经验的借鉴。而且还通过召开报告会,照片展,DV展,利用多种形式把参赛者在北京收获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展现给所有在校大学生。 3、要进一步升华活动的意义 参赛者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增强团员意识教育,相互倡导把所挣的收入作为一次特殊的党费和团费交给党团组织,有的参赛者还把一部分收入寄给父母,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些进一步升华了生存实践大赛的意义。 4、通过媒体的宣传,营造有利的氛围是必要的 每一届生存实践大赛都引起了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第五届活动中,中央和地方媒体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报导。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新闻报导。新闻报导引起了很多家长和大学生的关注,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无疑激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视,也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