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3-08-11 作者: 访问次数: 87
1999年,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崛起,一股“大学生创业”热潮也平地而起,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这些无钱、无权、无势的典型“三无”者,凭着知识和激情,纷纷汇入创业大潮,成为中国社会的全新景观。“魔鬼出了瓶子”。但无论如何质疑,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实实在在发生着的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是中国社会第一次焕发出全局性的创业激情,也是现代创业精神的萌芽第一次在中国破土而出。
一、 课题背景:
创业设计大赛,一个全新的创新机制和素质教育拓展平台
高科技创新文化与大学,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血脉相融的。因此随着中国创业浪潮的到来,与高科技有着天然亲和力的年轻学子以及众多刚刚跨出校门的毕业生,率先敏锐地感知到了它的脉动,纷纷投入创业大潮,成为主导性力量。
从戴尔解剖学的“世纪神话”到微软盖茨的“英雄梦”,从杨致远的掌声与鲜花到清华园视美乐的创业版本(清华大学视美乐公司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技术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一等奖,并以此得到了上海第一百货公司250万元的风险投资),在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带着朦胧的思维和颤抖的心动,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行动。当北京大学的学子们向比尔·盖茨发问引起了全国震动,当南京大学的学子们交出了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当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我们不可否认:一种新型的创业机制和文化已经出现,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拓展平台的轮廓已经慢慢浮现,并变得清晰。
创业设计大赛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一项重要赛事。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目前,高校的创业设计大赛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1998年,首届清华创业设计大赛举行,创业设计大赛开始引入中国大学校园,揭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史”的序幕。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在全国高校中启动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成为共青团、学联组织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载体,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形式。
创业设计大赛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的项目大多具有技术上的创新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操作上的可行性,因此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风险投资的关注。以第三届为例,目前已有10家企业分别与1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签订了风险投资意向,协议资金达9330万元。
我校2002年在校团委的组织协调下,由商学院等相关院系首次组织创业团队参与此项赛事。参赛作品 “e光公司”创业计划获得全国创业设计大赛铜奖,“绿润有限责任公司”和“e光公司”分别取得了第二届上海市“张江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银奖和铜奖。2003年4月,由校团委与商学院共同主办,“华东理工大学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在我校正式拉开帷幕。众多华理学子踊跃参赛, 12个学院的优秀本专科生、研究生们组成了21支团队,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和创业项目参加了比赛,在华理校园里进一步营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
二、课题意义:
创业设计大赛,从激情到理性,理工商文等知识的完美结合
大学生创业浪潮的内核,不单纯是技术的本身,而是包孕着一种全新的机制。这种机制把大学生对创业的向往与激情内化为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分析、缜密的设计与勇敢的实践,是对新一代大学生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一个新兴企业、新兴产业风险承受能力和素质的考验,同时更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承受能力和素质的考验。
1、创业设计大赛,适应了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们合作完成一项创业计划过程,正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更是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参赛队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管理知识的优势互补是创业团队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创业设计大赛,可以使学生了解把握创业思路,明确经营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在步入社会之前来一次真刀实枪的模拟战。正如一位参赛同学所言,“尽管从书本上知道了SWOT,知道了IMC,在课堂上谈起4Ps,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真的执起笔来,脑海中却是一片空白,我面对的不再是营销理论,而是一个真正的产品,一个实际的市场,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对于一个弱小的创业公司,尤其如此。在考卷上,一个策略的失误会扣掉几分,在创业上,却可能为此输掉一切。”
2、强化了大学生产学研相结合的意识,促进理工商文知识的融通。
学生努力发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同时一些有远见的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交给学生创业团队去变成对投资家有吸引力的创业计划,这本身就是一个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由创业设计大赛到创新企业的这种崭新模式,必将为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开辟新路。多年来,我校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项目先后得到开发与应用。不少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一些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创业设计大赛中这些凝聚了学生智慧与才华的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市场化的包装,使一直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理工科学生第一次真实接受到专业的营销理念,切身感受到市场运作与技术开发是同等的重要。同时学习经济管理的商科学生也得以将抽象的市场理论融入到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创业设计大赛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树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意识,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才。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了青年学生创业精神。
过去我们主要是教育学生如何去择业,但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紧迫要求,面对这一时代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合适的学业阶段或毕业之后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创办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创新企业。创业计划大赛正是把握了这一机遇努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形式,参加到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们不仅为自己描绘和创造了未来,还雄心勃勃要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学生的创业热情也一定会影响和号召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自主创业、服务社会的成长道路。
三、课题实践:以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为平台,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运作机制,将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得到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起步较晚,但是通过两年来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为平台,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创业设计大赛的运作体系。
1、加强指导,建立常设组织,提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的组织保障。
2001年在学校有关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建立了我校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工商经济学院相关领导和老师组成。校团委总体组织协调,工商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工商经济学院分团委负责组织实施。活动经费由华东理工大学团委与工商经济学院共同分担。该委员会定期举行协调会,根据活动进展情况,讨论安排创业设计大赛的各项工作。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创业设计大赛指导委员会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上海市和学校各项创业设计大赛发挥了重要作用。
2、总结组织经验,建立组织制度,提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制度保障。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华东理工大学创业设计大赛组织方案》,该方案涵盖了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的各个方面,如:
大赛主旨:通过规范组织,创造实践机会,提供创新创业舞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营造勤奋求实,务实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
参赛对象:华东理工大学所有全日制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MBA)和博士研究生均可参赛;
参赛形式:参赛者自行组成学科上优势互补的创业计划小组,以小组形式参赛,可跨院系组队参赛(但小组成员务必协商明确作品申报单位)。每次比赛拟组建10~16支参赛队伍,其中每个小组5~8人,商学院学生不超过4人。同时必须有一个技术团队,技术团队可以是我校创新实践活动的立项项目或自拟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
参赛作品:参赛者提出的参赛作品应该是一项针对产品、技术、概念产品或服务。具体来源包括参赛小组成员所参与的或直接引用他人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或一项可能研究发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参赛小组应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深入、具体、完整的,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可操作的商业计划。所有完成的商业计划书要求有文字版及电子版两种形式;
参赛进程:每届比赛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完成动员、培训;第二阶段完成初赛和预赛;第三阶段,进行决赛,其中安排秘密答辩和公开答辩。每年的5月份启动当年的创业设计大赛活动,7月份完成初赛,9月份完成复赛,11月份完成决赛;
另外,还建立了创业设计大赛各项配套措施:如《创业设计大赛大纲评审细则》、《创业设计大赛书面评审细则》、《创业设计大赛决赛评审细则》、《创业设计大赛写作指南》等文件。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计划真正推向市场
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科技教育思想和科技产业化形式,构建“创新意识培养——科技产品预研——科技竞赛体系——学生科技作品孵化器”的一整套培养体系,将使创新创业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环节,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助推器,使学生的科技创业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有了良好的孵化器。
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涌现出的大量优秀创业方案,是学生科技成果走向显示应用的实施方案。有了科技产品,也有了创业计划,我们还要做的就是为其市场化和产业化提供具体的条件,如相关手续导引,法律法规信息咨询,办公条件,投资条件等。将来,我们在校党政部门的支持下,联合校外风险投资,建立符合国际要求、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校“大学生创业服务公司”;把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纳入我校华泾镇“大学科技园区”的子项目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创立“华东理工大学学子科技创业有限公司”,对我校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并为其联合其他风险投资商进行运作,使之真正成为我校学生科技作品走向市场的重要基地。
四、课题效果:
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准备与心智磨砺
创业设计大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2002年我校组队参加了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在辅导学生团队应赛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创新创业的魅力,也深深感受到创业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促进作用。
创业,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意味着机会和挑战,对未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团队,首先要具备共同理想,其次就是能够为这个理想不断地执著追求、不断地学习升级。”刚获得2003年通用工程杯创业大赛决策资格的“康达”小组成员如是说。
  “参加创业大赛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奖,或是获得某家投资机构的青睐,而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检验,对自身能力的考验,以及对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并不是技术和资金支持,而是能力准备和心智的磨砺,因为创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99级营销专业本科生朱斌对此感触很深。在2002年“张江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他和杨昊率领的“e之光”创业小组获得了银奖,日前,一家企业表示了合作意向。朱斌认为,经过创业大赛,使自己对大学生创业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对如何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使其与现实融合,对如何与伙伴精诚合作,尊重对方意见,在争执、合作中碰撞火花有了深刻体会。目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他已由两个月前的销售代表升任销售经理,在同期进入公司的几百名大学生中,只有两人获此机会。
而“e之光”小组组长杨昊,在获奖后选择了另一条路,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在去年,被推荐免试直升本校企业管理研究生。问及她的感受, 她认为,创业大赛的进行,使自己发现要从事一项事业并非如同所设想的那样容易。任何一名创业者都必须严格地、客观地、全面地从整体角度观察自己的思路。撰写计划书的过程中,也对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有了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为了能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宽、更深,杨昊选择了继续深造。
沈炜是信息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在这次校创业计划大赛中,他率领一支“综合军”进入了决赛。在辅导该小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次大赛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和经历,使他对创业大赛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沈炜的小组的初创其实是由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一拍即合,后来考虑到创业团队必需的复合性,又找来了学习过管理、会计、营销、工业造型设计的同学作为重要成员。小组成员彼此非常熟悉,也相互信任,因此具有很好的合作气氛和团队精神。随着比赛的深入,他们越发感觉到理工科学生在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匮乏。面对创业设计大赛,他的感受是如果真正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施的话,大学生普遍缺乏在商海中搏击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社会经验和产业化经验都不够丰富。从开始的设想到一个理念的形成再到产品的成型,从市场调研到团队的合理分工,其中有很多环节都远比以前想象的要复杂。但好在小组成员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打气,最终能够拿出一份较为满意的计划书。
五、课题思考:
完善组织机制和运作体系,优化大学生创业设计教育环境
我校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历史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两年间,除了与最初的参赛者一样激情依旧,今天的参赛团队更多了一份对创业的理性思考和现实考量。
1、参赛者的思考:创业设计大赛需要科学的指导和积极扶持
这几年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得如火如荼,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对创业大赛的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些计划书中,有多少能够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但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许多参赛者仅仅凭借自己的一时灵感,“拍脑袋行事”,没有具体的规划,小组成员专业背景单一,缺乏相关专业成员,甚至连产品的定位也含糊不清就撰写计划书,落选是在所难免的,更不必提及吸引投资者了。
其次,创业大赛对于所有决心投身创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序曲。在目前的投资环境下,只凭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书而圈钱创业已经非常艰难。通过大赛,大学生对于风险投资商的谨慎态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如果说一个拥有相当技术含量的项目是一台发动机,那么资金就是提供能源支持的油料,但真正决定发动机如何运转,产生何种效益的却是人的操控和指挥。通过创业大赛,使大学生们意识到,创业计划的维持和发展,关键在于团队的管理和运作。许多团队在获胜后对此深有感触。
第四,与其他创业项目相比,代表尖端科技、反映技术潮流的项目更具市场潜力,也更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创业大赛,大学生们懂得,无论是为了参赛,还是为了能够今后凭借项目创业成功,一定要具备的条件中首先就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并且这一发明能转化为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象牙塔中天之骄子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但同时他们也忽视了技术创新。
第五,从高校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学生创业计划还处于进门槛阶段,创业大赛仅仅是提供了一次练兵的机会,从创新走向真正的企业,还需要一段真刀真枪的拼杀。在对每一个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高校、风险投资商、社会要形成合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
2、辅导参赛者的思考:创造和优化环境,加强系统教育与训练
创业教育急需加强。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贺惠山董事长认为,“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推挡”。创业对于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机构应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积极支持。国家工商总局已经出台了应届毕业生干个体,一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和相关工商管理费的优惠政策。据悉,上海、山东、辽宁等地也在陆续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配套政策,国家在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铺路。
有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学校和有关方面的创业教育和指导也是大学生们迫切需要的。据有关媒体披露,目前开设创业类课程的高校很少,专科院校更是寥寥无几。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学生还是专科院校学生,都有创业愿望,有创业潜能。学校的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这种潜能,引导他们学会选择行业,分析市场,组建团队,从知识与个性、决策三个方面找到自己的定位点,使学生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顺畅。
无论走向社会,还是继续求学,所有曾经参加过创业大赛的选手们最深有感触地一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是扶持大学生创业中最重要的一环。
学校也应针对性设立大学生科创活动基金,健全科技预研制度,鼓励大学生原创科技成果的产出。改变过去我们只是在项目研发进入到样品试制阶段,才可能给予项目资助,往往使得项目研发初期和中期的资金很难得到补充的不当局面。学生全年都可以向校大学生科创中心提出项目资助申报;科创中心随即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相关专家进行公开评审,两周后根据评审意见和资助申请额度给予相应资助。接受资助的项目必须参加当年度的校、市级科技作品竞赛,并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定期考核答辩。
3、专家的思考:大学生创业要迈“五道坎”
专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要迈“五道坎”:一是知识限制。创业计划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创业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不够强化,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手段应对;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二是缺乏经验。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三是心态问题。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四是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五是资金问题。表现在急于得到资金,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另外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每一轮融资中的投资者都将影响后续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