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人: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3-08-21 作者: 访问次数: 1083

1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未来国家建设落在青年一代身上。全球所有的国家无不将青年教育放在国家生存与发展工作的重点。而一国青年的政治素质如何,政治认同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富强。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青年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

1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政治,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化发展便步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学术界与教育界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化与青年教育的问题。此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一下几种:

111  政治文化研究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首先是由阿尔蒙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个政治体系都表现为一个特定的政治行为的模式,这种特定的模式是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从个人看政治文化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估的主观倾向。”此后文化成为了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在提高公民个体政治素质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政治文化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自己在这种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的态度。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就是这个国家的成员中间政治目标取向模式的特殊分布。取向指的是目标和关系的内化方面。它包括(1)“认知取向”,指的是关于政治制度的输入和输出的知识和信仰。(2)“情感取向”,或者说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执行者及执行的情感;(3)“评价取向”,指的是凭借信息和情感对典型地包含价值标准和尺度的结合的政治目标所作的判断和评价。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深层序列。它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理解和认识的综合。政治文化通过对生活成员的认知取向、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的系统内化,致使生活成员对政治系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保证参与政治生活的有序化,最终带来政治稳定。因而,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纽带,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杠杆。

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是潜移默化的。某种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贯穿于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并稳定地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一般是很难改变。其往往通过营造政治舆论,达到培养政治取向及政治心理的目的。政治舆论是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一定的政治关系、相应的政治现象以及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政治行为所表达的态度和意见的综合,包括政治观点、政治要求和政治愿望等。任何社会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都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宣泄出来,表达出来的结果就是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无形约束力,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或被政治组织所接受和利用,便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由于政治舆论是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政治行为或被揭露的政治事件或政治行为的评价,所以,它既能对政治事件和政治行为做出及时反应,也能迅速引导出公众的某种行为,或以舆论的力量促使政

------------------

[]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4

府做出某种反应。特别是对一些政治新闻和政界丑闻,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得到迅速传播,而且即使官方极力封锁,也会形成不可阻挡的舆论力量。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声和理论先导的政治舆论,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作用。

此外,阿尔蒙德还指出,政治信仰是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质任务就是为一个社会所选择的政治制度加以说明并辩护其合理性。也就是说,要使政治文化的这一工具性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使这一政治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成为人们共同的政治信仰;使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阶级阶层的人都接受它;使该政治文化成为一个社会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国家以文化的凝聚力,才能保持一个国家和社会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和过程、政治目标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信念或价值观,往往表现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为人们指明政治方向,当这种政治方向成为全民的信仰时,必能维系政治的稳定。因此,现代的政治文化建设必定需要重视政治信仰的建设。

面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周鸿陵先生将我国的政治意识建设重点结合公民文化归纳为以下几点。(1)权利、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意味着公民善于维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消费等各方面的权利。当自身或别人的权利受到强势的侵害时,敢于站出来进行维护。从我国的现状看,近年来上访事件的增多,民告官案件的增多,以及网络论坛中网民的仗义执言昭示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责任意识是与权利意识相伴的,只有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才能更充分地享受权利。(2)法治意识。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应该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的形成,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我国是一个有着过于深厚的人治传统的国家。人治传统的消除,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纳税人意识以及参政、议政、督政意识。著名经济学家茅以升曾经说过,“纳税人意识是迈向公民社会的门槛。”正因为自己是纳税人,才更有主人翁的感觉,才更加关心自己所交纳的税金的流向。(4)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障,而且它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通的或一致的,这也是科学精神最为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意蕴。科学理性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它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基点和视角,即所谓的科学的眼力,它鼓励人们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避免主观色彩的干扰。在处理非典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安全事件中,这一精神在公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我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重实用、轻理性的思维惯性,仍旧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科学理性精神的培养也将是一漫长过程。

总之,只有深入分析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通过比较与创新的积极探索,才能找到适合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有效的道路。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维系我国政治的稳定。

112  政治社会化研究

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和社会环境论。综观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把政治社会化表述为,“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辩证过程。”政治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青年阶段的政治社会化起着关键作用。王沪宁先生指出,“从高度抽象的视角来看,政治社会化指的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所要分析的就是这个过程以及其相关的各种机制和机构。……政治社会化实现了政治文

------------------

①张华育,邱伯生.公民文化:政治文明的表征之一,时事与观察200212),89

化的代际传递和人际传递。”

青年阶段所接受的政治教化,形成的政治态度,往往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社会主义觉悟及积极有效的参与行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基本目标。现阶段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向上的,青年的政治素质总体上较好,具体表现在: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

同感较强,多数青年已接受邓小平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作为自己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基本形式和内容,党的领导等,青年们也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爱国热情高,政治态度端正,青年大多对国家充满感情,对党领导集体充满信心,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满意度高,拥护党的大政方针;政治参与务实化、理性化,青年政治参与意识大多增强,许多青年参加了“青年志愿者”,他们虽然也对政府反腐败工作的效果不是很满意,但他们扎扎实实地投入工作,从自身做起。

113  大学生群体研究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相关学术界对其研究和分析逐渐增多。通过比较研究,本人认为该群体研究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共识与重点:大学生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研究。

正式大学生群体是高等学校行政部门依据外部社会需求、内部学科专业分工及学习生活管理,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并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结构方式的群体。如学生会、共青团、班集体、业余团校、业余党校等。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组成,他们的心理较多地带有公务色彩。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心理倾向的差异。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这类群体大多是靠组织关系来维系的。群体心理主要表现以服从为主。一般受内、外部的影响并不大,其心理动态性表现不强。正式群体按大学生群体的规模大小又可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大群体人数众多,学生之间只是以间接的方式,即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各基层组织形式联系在一起,较少直接联系,如各院系群体、不同专业群体、不同年级群体等。这些群体都是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各自努力学习与活动,彼此互不干涉,扮演相应的角色,心理上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哪一类群体。虽有一定的依赖关系,但直接发生联系的机会较少。这些就是学生的大氛围,一个良好的氛围能促进个体与学校积极向上的发展。小群体人数较少,同学问有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小群体中,同学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有共同的活动,经常结合在一起,情感上相互影响,行为受到小群体形成的规范所调节,如班集体、班团委、科研小组、学习小组、寝室等。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在交往过程中基于地域、民族、感情、观点、兴趣爱好、目标等的共同性而自愿、自然、自发形成的群体。它以非权威手段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发挥影响和作用,如同乡会、同学会、各种社团、兴趣小组等。他们自发地经常性地集合在一起活动,其心理倾向较多地带有私人关系色彩,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没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且各成员都能显示出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心理状态。同时,他们又带有较强的界限性和动态性,一切竞争的场合,他们在心理上又表现为较强的界限性,显示出相互竞争和排斥的气氛。而已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由于成员的变化、目标的调整、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它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态性。非正式群体一般是小群体,如:班级或年级里的“小圈子”、“小集团”等。大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群体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

------------------

①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990

产生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和塑造功能。任何群体成员都有许多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学习可以得到满足,而有些需要则必须通过群体来满足,例如,安全需要、自尊需要、交往需要、情爱需要、归属需要、社会化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等。一个学生当他属于某一群体时,会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产生一种归属感,特别是在涉及到群体利益和荣誉的情境中给人产生更为强烈的归属感,因而,他会极力维护本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大学生群体之所以有认同功能,通常是由于这个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对成员有吸引力,而个体也自愿接受这一群体的影响并与其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心理倾向,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和具体业绩等若符合群体的要求,便会得到群体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又会强化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增强自信心,推动个体前进。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于他所属的群体。这说明群体价值趋向对大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有多么的重要。大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之一,它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任,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还有塑造功能,按照规定要求评价各成员的言行和成绩,规范各成员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个体可以通过群体实现个人力量所不能胜任的事情,可以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相互关心照顾,解除精神上的空虚和无聊以达到健康心理。大学生群体内各类群体间的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类群体能朝着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要求,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努力完成学习、工作等任务。

12  选题意义

现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力的竞争。发达国家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非常发达。主导政治文化能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发展中国家面临天然屏障、社会屏障和人为屏障的层层关卡,主导政治文化无法形成,也无法社会化,构成了政治动荡的原因。“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政治文化建设摆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由于其思想的活跃性、可塑性以及所处阶层的中间性、过渡性,从来就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环节。故此,研究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构建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保障改革顺利进行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此外,其特殊的身份决定着他们的政治认同关系着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更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党政的信心和信任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本文拟从政治文化结构的角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的差异及改善对策作一浅显探讨。

13  核心概念

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是社会大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信念和信仰。这其中既包含有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判断,也包含有人们对政治体系基本价值的信念和信仰。由此,可以把决定于政治认同的合法性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社会大众对政治体系基本价值和精神的信念和信仰,其二是社会大众对政治体系的忠诚和支持。因此,在我国社会,社会大众的政治认同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指导思想和本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对党的领导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两方面的认同具有内在的一

------------------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4445

致性,前一种认同决定着后一种认同,而后一种认同将巩固和深化前一种认同。正是这两方面认同之间的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拥有高度的合法性。

14  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以问卷测试法为主,辅之以个案分析法,比较法和文献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综合调查相结合,问卷调查,小型座谈等多种方式并举综合分析研究。


2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现状调查——以华理为例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有关情况,我们进行了“大学生政治观”的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抽样形式,发出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3份,回收率为95.63%。本次问卷的覆盖面为华东理工大学0104级本科生。其中男生占47.5%,女生占52.5%01级占11.1%02级占26.7%03级占45.5%04级占26.7%。在被调查者的出生地中,来自大城市的占44.6%,来自城镇乡镇的占25.7%,来自农村的占29.7%。其中政治面貌为共产党员的占17.8%,共青团员的占80.2%,群众占2%。被访者所学专业为人文社科管理类的占47.5%,理工类的占52.5%。民族为汉族的占98%,其他少数民族的占2%。家庭成员人均收入100元以下的为4%101300元的为9%301600元的为17.8%6011000元的为31.7%10012000元的为24.8%20015000元的为10.9%5000元以上的为2%。问卷共有21题,除了调查一些学生基本情况外,内容基本集中在对被调查者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评价的实际情况调查。

2.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

年级

性别

政治面貌

生源地

人数

17

41

70

25

27

123

3

城市

城镇

农村

百分比%

111

267

455

267

475

52.5

17.8

80.2

2

446

255

297

调查对象

民族

所学专业

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元)

类型

其他

人文社科

理工类

100以下

101300

301600

6011000

10012000

20015000

5000以上

百分比%

98

2

475

525

4

9

178

317

248

109

2

                    

21  调查结果分析

211  政治认知情况分析

在关于过去发生过的各类政治事件关注程度调查中,对于“2005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16.8%的人表示关注,32.7%的人表示较为关注,29.7%的人表示一般,20.8%的人表示不关注。对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12.9%的人表示关注,22.8%的人表示较为关注,42.6%的人表示一般,21.8%的人表示不关注。对于“日本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篡改历史教科书”,61.4%的人表示关注,29.7%的人表示较为关注,5%的人表示一般,只有4%的人表示不关注。对于“中央出台16号文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示关注的占33.7%,表示比较关注的占20.8%,表示一般的占29.7%,表示不关注的占15.8%

212  政治评价情况分析

对于我国党和政府在过去一年中的各项工作所取得成绩调查中,关于“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3.8%的人认为成绩显著,45.5%的人认为较有成绩,20.8%认为成绩一般,4%的人认为成绩甚微,5%的人表示不清楚。对于“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7.9%的人认为成绩显著,39.6%的人表示较有成绩,40.6%的认为成绩一般,8.9%的人表示成绩甚微。

4%的人不清楚。对于“反腐倡廉的工作”,6.9%的人认为成绩显著,22.8%的人认为较有成绩,37.6%的人认为成绩一般,23.8%的人认为成绩甚微,8.9%的人不清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13.9%的人表示成绩显著,33.7%的人表示较有成绩,30.7%的人表示成绩一般,9.9%的人表示成绩甚微,11.9%表示说不清。当问及“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年来的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3.8%的人选择了“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24.8%的人选择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19.8%的人选择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22.8%的人选择了“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15.8%的人选择了“对突发实践的决策能力”,19.8%的人选择了“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主要的因素多选题中,31.7%的人认为是“‘三农’问题”,66.3%的人认为是“腐败问题”,20.8%的人认为是“社会治安问题”,39.6%的人认为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54.5%的人认为是“个人收入差距扩大”,13.9%的人认为是“民族分裂活动”,1%的人认为是“邪教组织活动”,23.8%的人认为是“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突发性事件”,22.8%的人认为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9.9%的人认为是“干群关系紧张”。

213 政治信仰情况分析

当被问及当代大学生积极入党的主要动机时,16.56%的人认为追求思想和信念,27.1%的人认为寻求政治荣誉感,39.41%的人认为谋求仕途发展,23.1%的人认为对党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关于对我国未来发展趋势,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提高;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改善这些趋势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表示了乐观和较为乐观的态度。在以下观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之类观点,超过半数的人都表示同意。

 

214 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分析

关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多选题中,82.2%的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54.5%的人选择了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41.6%的人选择了受教育程度,55.4%的人选择了机遇,28.7%的人选择了人生经验,19.8%的人选择了诚信,5%的人选择了金钱,9.9%的人选择了身心健康。

22  存在问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绝大部分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和理性的判断力。对党的领导以及政府工作是信任和支持的。对当前的政府决策和工作是满意和拥护的。但从调查数据发现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现象,如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程度不尽如人意,政治评价只停留于表面,人生价值观有太过功利的趋势等等。总结整理之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221  政治兴趣缺乏,鉴别力不强

这一点从问卷中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关注程度中便可以看出。除了“反对日本入常”,政府做其他的很多重大决策表示关注的最高只有33.4%。随着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意识的不断侵袭、渗透和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影响, 大学生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将兴趣转向了其他而对政治渐渐失去了兴趣。政治新闻成为大学生谈论最少的话题,政治理论书籍也变成图书馆中出借次数最少的种类之一。即使学校组织了修读《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必修课,基本上大多数同学是出于应付考试、为了取得学分、为了拿综合测评分等的动机看待这类课程的。这些人难以指望他们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去指导工作, 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2  政治参与盲目,责任感不足

问卷中对于个别政治事件,被调查者表示出的关注程度呈现很大的差距。这点表示了大学生群体对于政治参与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对国内外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或政治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虽表关注, 但往往缺乏理性思维,有时不能做出较深刻的理性分析。政治参与盲目,经常是人言亦言, 见风就是雨, 缺乏正确的政治评价标准,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存在着偏执、独断、走极端的倾向。即使对于一些政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意识,但有时目的性也不够明确,往往容易随大流,人行我效,过于盲目或盲从。如新生入学后在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一窝轰地递交入党申请书,或多或少带有这种盲目性。另外,有的学生虽关心国家前途,却对国情不甚了解。且不愿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去接触社会,了解国情。

问卷中还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的主权,希望祖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也希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他们为北京申奥成功欢呼,为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出亚洲狂欢,更为中国加入WTO而自豪。但与此同时,他们当中有的缺乏国家主人翁意识,政治责任感不强。没能把自己的学习,成材与祖国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缺乏“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意识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实际行动。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有余但爱国责任感缺乏的矛盾现状。

223 价值取向偏颇,信仰危机浮现

这一点从问卷统计结果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个体思想异常活跃,但正处于尚不稳定阶段。在问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时,家庭背景和关系占了很高的比例。这足以表明当代大学生将名利看得重。在最后主观题中,有的认为“理想、信仰是需要, 但并不重要”,有的甚至自身是党员但却写自己没有信仰,不需要信仰。信仰危机已经浮现。当然了,应该说更多的大学生还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但即使这样,这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纯粹的政治投机。他们入党动机并不纯,其中抱着“把入党当作今后就业的敲门砖,仕途发展的有力保证”等态度的不乏其人。一些大学生撇开了内在的、传统的道义型、精神型价值观念,而转向外在的、较为实惠的功利型价值观念。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而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务实,在生活志向上趋于功利,信奉“利己不损人”,“向钱看”。有的甚至导致人格的扭曲,见利忘义。一部分大学生求学仅是为了“混得一张文凭, 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缺乏远大的理想。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源是 “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而远远没有想到“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这种偏离的价值取向近几年正在大学生群体中急速蔓延。

23  问题原因分析

对于以上在问卷中暴露的种种不足,值得全社会予以重视。究其根源,无外乎以下几种:

231  大学生自身固有弱点

从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增强而群体意识削弱的特征。这一点必然导致其过分重视自己的观点,对集体观念产生潜意识的抵抗。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关心政治和改革,对社会的先进事物、精神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对“新、异”的思潮和观念时尚异常敏感,观念吸收能力旺盛,不论优劣,容易全方位吸收。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这一现实,以及长期以来学校理想信念灌输教育的反差,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使一些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产生了困惑, 原有就不很牢固的理想信念则发生了动摇,政治追求上表现出随意、冷漠和无所适从。

大学生自幼儿园或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大学,一直在学校里接受着正规教育, 他们接触社会较少,严重缺乏社会实际生活的锻炼。其政治社会化水平往往落后于其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他们对现实社会寄予更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可一旦现实有悖于他们的理想时,就易失去理智,从而产生对现实社会悲观厌世的情绪。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影响到健康人格的塑造。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也令在校大学生增强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片面的求职需要和狭隘就业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思想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

2.3.2  中小学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缺陷

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的过程。人生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着许多相应的政治社会化课题。个人的发展是以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过渡的形式进行的。前期政治社会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处于青年中期阶段。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和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政治上的积极引导。另外,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忽视对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非智力因素和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教化,同时也忽视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存在先天不足。这不仅造成这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缺陷,也必然延缓和阻碍了青年中后期阶段即大学阶段政治社会化的正常进行。

2.3.3  家庭及其成员的政治影响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小环境。父母生活和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在人的政治社会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年学生的幼儿期和少年期(大学以前),父母亲友的政治面貌、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倾向、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等,都会对青年学生早期的政治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现实情况证明,父母的政治价值观及政治态度与其子女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虽然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其与家庭成员的直接接触逐步减少。家庭及其成员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作用有所减弱。但是大学生早期政治社会化家庭影响的烙印是难于磨去的。另外,在我国这样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深厚的社会里,家庭及其成员,尤其是父母亲的政治影响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2.3.4  高校教育的缺陷

学校是影响人生极为重要的社会小环境。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质量。这些年来, 高校教育中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设计不够科学。我国学校德育偏重于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系统教育,忽视了不同年龄、性别、层次的不同需求,从而影响了德育的实际效果。这也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过毫无乐趣,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我国目前公民教育的手段主要是灌输式教育,当然也有诱导式教育、情景教育等方式,但总体上讲还是倾向于灌输式教育。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手段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近些年开始重视网络、媒体等内容,但实际作用并不明显。

2.3.5  同辈群体意识的影响

大学生活是同辈人的群体生活。确切地说是指一群由年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内心体验、情趣爱好、社会地位等大致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生活。大学生在这一同辈群体生活中, 容易在思想上相互交流, 情绪上相互感染, 行为上相互模仿。因此, 这种同辈群体生活对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影响很大。上文中提到,大学生群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大学生群体,它们绝大多数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但也不排除个别非正式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加上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不善,自由发展滋长形成了一些不健康或落后的、个别甚至带有反社会倾向的群体意识,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2.3.6  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影响

在问卷中关于政治认知的问题中,大学生对于大众媒体广泛宣传的事件普遍给予较高的关注。比如“日本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篡改历史教科书”,“台湾党派领导人出访大陆”,各种大众媒体对于上述事件都进行过很多的宣传,问卷中被调查对象对于此类事件表示关注的程度远高于其他事件。和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工具的政治影响愈发明显。可以说大众传播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代手段。它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传播信息。由于我们对大众传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一些不健康、消极反动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如网络上传播的黄色文化,灰色文化,小道消息,包括“法轮功”邪教组织骨干分子及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传播反党、反政府言论, 这些错误信息在网络上可以随意地看到,没有任何限制。对于部分人生观还没有真正确立的大学生而言,其危害非常地大。近几年由于网络文化导致青年犯罪的案件快速地增长。

 


3 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对策研究

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 政治素质的优劣、政治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我国跨世纪接班人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浮沉。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心理三者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青年学生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传播网络都应该担起国家青年社会化的责任。

31  家庭教育起到前期核心影响作用

家庭教育在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起到的是核心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家族思想在今天仍然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每个人青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会在潜意识里把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的准则。即使学校教育再重视,一个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也远没有在家里的时间长。家庭应该为子女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在平时的谈话教导中应该给下一代多认识一些社会中光明的一面。如果从小就告诉孩子那些阴暗的事情,后一代势必会慢慢养成一个消极的态度,还没有踏入社会就觉得这个社会没救。这样的青年是一个家庭的损失,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损失。

培养教育下一代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务,更是每个公民应该行使的公民责任。家庭教育要走出包办误区。长期以来,家长从自己的愿望和兴超出发,主宰着子女的一切,这就导致子女政治、经济、精神等多方面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自主参与意识相对较弱,家长年轻时受到政治的牵连影响了前途导致他们对子女关注政治的极大的不认同,甚至有的干预子女的政治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对青年大学生政治成熟和认同度提高有着密切关系。

32  学校需要探索教育的新理念

在学校教育中,政治道德教育一直都放在教育的重点上。但是从实际来说,不管是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学生对其感兴趣程度,调查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值得全社会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不理想的现状表明要加强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教育者必须摒弃过去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教育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我国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验。首先,在立法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法国。法国在1989年通过了教育指导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我国在制定该方面法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加强政府、社会、家庭的协同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其次,在内容的设计上,应重视系统教育的作用,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感染力,注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注重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以及参政、议政、督政意识科学理性精神道德意识世界公民意识等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灌输和诱导相结合。教育手段上,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介。香港的公民教育网站在对香港青少年的公民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网页设计生动活泼,有青少年喜欢的卡通形象,采用了符合青少年特性的设计。我们在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也要想方设法使网络公民教育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针对现在教育的情况,我认为转变观念的关键就是要深刻了解到“隐性教育”的重要。一味灌输只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学校大可以尝试用优秀影视作品,或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基地参观活动,使爱国主义,服务社会,对国家负责等的观念意识建立在当代大学生的脑里。

33  引导同辈群体相互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求。大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群体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产生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和塑造功能。任何群体成员都有许多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学习可以得到满足,而有些需要则必须通过群体来满足,例如,安全需要、自尊需要、交往需要、情爱需要、归属需要、社会化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等。一个学生当他属于某一群体时,会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产生一种归属感,特别是在涉及到群体利益和荣誉的情境中给人产生更为强烈的归属感,因而,他会极力维护本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大学生群体之所以有认同功能,通常是由于这个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对成员有吸引力,而个体也自愿接受这一群体的影响并与其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心理倾向,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和具体业绩等若符合群体的要求,便会得到群体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又会强化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增强自信心,推动个体前进。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于他所属的群体。这说明群体价值趋向对大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有多么的重要。大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之一,它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任,要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还有塑造功能,按照规定要求评价各成员的言行和成绩,规范各成员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个体可以通过群体实现个人力量所不能胜任的事情,可以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相互关心照顾,解除精神上的空虚和无聊以达到健康心理。大学生群体内各类群体间的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类群体能朝着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要求,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努力完成学习、工作等任务。

34  重点建设大众传媒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又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和发展、改造。在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有多种途径,大众传媒的宣传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传播政治文化,使民众形成主流政治意识,而且在改造和强化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大众传媒是承担这一功能的重要角色。大众传媒传播政治文化包含了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两个方面。从横向传播来看,大众传媒向整个社会范围传播一定的政治文化。一般说来,同辈群体、职业群体主要是在群体范围内传播一定的政治亚文化,而大众传媒主要是向全社会传播主导的政治文化。从纵向传播来看,大众传媒总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向下一代传播、灌输政治文化,以实现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保持政治文化的连续性。新的一代也正是通过接受政治文化而进入政治体系,成为政治体系的一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在西方传媒被称为与立法、行政、司法三大传统权力并立的“第四种权力”。可以想见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之大,在人们社会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通过电视、网络,人们可以目睹我国中央领导人的风采,可以感受

------------------

[]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4

祖国疆域的辽阔,可以目睹十六大的会议现场,可以目睹外国总统竞选、就职演讲。这些没有传媒是无法可及的。此外,大众传媒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是其他政治社会化途径的呆板、狭窄性所无法比拟的。这正适合当代青年思维活跃、敏感多变的个性。同辈群体间谈论的大多也是新闻媒体所传播和披露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许多青年朋友喜欢看《焦点访谈》这个栏目就是明证。

如上所述,当今大众传媒在发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建议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完善大众传媒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作用。大众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深和传播速度快捷等优势,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它的不足之处。因为一旦传播了有毒的、有害的政治信息,就会在社会上迅速波及蔓延,造成不良社会后果,诸如宣扬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这些东西若被搬上大众传媒,就会对青年造成极大的危害。大众传媒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各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用适当地方式进行宣传,发挥其在青年政治社会化中的积极导向作用。其次,大众传媒在宣传政治信息时,应讲究报道方式。寓政治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多从平常生活中挖掘报道。只有将其寓于生活之中,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让青年真正认同社会政治规范,成长为合格的政治人。再次,大众传媒传递的社会政治规范、社会价值观等,应与学校、家庭、组织传递的一致。否则,不但不会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还会起到阻碍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能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各种文化意识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传播给大学生。这使高校传统的教育理论思想受到世界论坛的严峻挑战。部分人受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挤、文化及其社会主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诱惑和侵蚀比较严重。另外,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对可塑性强、鉴别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这对高校教育质量有很不好的影响。正确引导网络群体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将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和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捕捉到最近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在网络建设上取得主动。通过建立优秀的服务平台和健康的论坛吸引大学生网民的注意力,以此来达到利用网络建设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观念的作用。

最后要提的是,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通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青年的“数字鸿沟”,拓宽农村信息传播渠道。

 


4  结 语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激情昂扬地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将这里少年理解为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这句话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便尤为重要。教育和指导青年大学生是我国全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责任。我们要重视起对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的培养;我们要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培养的新方式和新方法;我们要用脚踏实地的作风一丝不苟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46769

[2]  []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12136768

[3]  吴建国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警官教育出版社,6566

[4]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990109111

[5]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8129

[6]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4445

[7] 《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1215

[8]  张华育,邱伯生.公民文化:政治文明的表征之一,时事与观察200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