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修炼: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实践创新 共青团华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共青团的能力,就是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加强高校共青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这就是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五项修炼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探索“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的多种实现路径,努力增强我校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推进我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一、第一项修炼:进行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就是要整体、动态、本质的思考问题,改善思维方式,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发动机”。 1、整体思考,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04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奋进工程”。“奋进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的共青团组织,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奋进工程”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和团的组织建设”五个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确定了“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整体工作思路。 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实施“明德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正心诚意”、“润德修身”和“诚信校园”三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修身教育三个方面工作。素质深化拓展方面实施“格致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博学笃志”、“慎思笃行”、“四位一体”和“腾飞基地”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深化与拓展基地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冶性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开卷有益”、“悦目爽心”、“引经据典”、“商业精英”、“精品社团”和“青春驿站”六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高雅文化、校园商业文化、校园社团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学生成才服务方面实施“导航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包括“创业导航”、“职业导航”、“心理导航”和“满园芬芳”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学生创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学生育优、评优、推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团的组织建设方面实施“务本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根深本固”、“解疑释惑”、“爱岗有为”、“秀外慧中”、“一体两翼”、“百花齐放”和“研深覃精”七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团校、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社区团工委、基层共青团工作促进和青年工作研究与促进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2、改善思维方式,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当前,高校共青团“五强五弱”的工作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这“五强五弱”分别是:在服务的对象上群众性强、先进性弱;在工作性质上教育性强,服务性弱;在工作内容上活动性强、研究性弱;在开展工作的形式上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在工作实效上个体效应强、整体组合弱。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始终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贴近、互动、凝聚、引领四点一线递进深化。既重视大型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如建立红旗分团委、红旗团支部、专职团干部的360度考评制度等);既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如撰写多篇工作论文、发表各类发展报告、团员和团支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既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如各类成才报告会、创业职业辅导、名家走近青年及各类社会实践等)。在工作路径上,既重视贴近党政中心任务、贴近学生团员需求、贴近青年工作实际,又重视供求互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既重视对对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和情感凝聚,又重视对学生团员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引领。 二、第二项修炼:倡导团队学习 重视青年学习、组织青年学习、自觉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的学习特质,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和鲜明特征,决定了共青团具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团的十五大也向全团明确提出了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的任务。倡导团队学习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 1、团队学习机制:个人学习是基础、深度会谈是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关键。个人学习要出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度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中得到超过各自个人认识的认识。一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建立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周一次深度会谈,校团委每周组织专职团干部进行座谈和讨论;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团委每月组织团干部以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一篇工作论文,团委将各团干部的工作论文进行交流和评比;每学年一次工作研讨,结合本学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研讨。 2、团队学习方法:六步学习法 为了使学习机制更进一步的完善,华东理工大学团委还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六步学习法”,即:学、听、议、做、写、评。“学”即是要进行自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广泛学习;“听”即是要向他人学习,听取专业的报告,学习先进性理论知识和经验;“议”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每周的工作交流,每学期的工作研讨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机会;“做”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践,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写”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用工作论文的形式落实到书面上,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借鉴基础,为广泛的交流提供条件;“评”即是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效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更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每步教育中,要结合青年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团员青年和共青团干部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三、第三项修炼:建设品牌项目 建设品牌项目就是重点建设若干活动项目,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活动品牌,这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基础环节。 1、建设品牌项目目的是强化精品意识 活动项目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实现项目化推进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识。但是高校共青团项目面大量广,就华东理工大学而言,全年面向全体学生团员正常开展的活动项目就达到52项,这些项目都是针对学生需求和围绕党政中心任务而开展的。在这些项目中,如果每一项都追求卓越,显然对资源极其稀缺的共青团组织来说,必然力不从心,而如果每一项都平均分配资源,则往往又会导致工作的平淡无奇,影响战斗力和吸引力。因此,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必须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的区分。建设品牌项目也就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也是形成各高校比较优势(或者说学校特色)的关键所在。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在梳理共青团所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了要重点建设的十大品牌项目,即(1)、“校园文化社区行——社团进社区”;(2)、“名家走近青年”;(3)、“生存模拟实践大赛”;(4)、“华理制造校园文化之星”;(5)、“经典华理”;(6)、“新生导航——新生展示季”;(7)、“杰出青年校友论坛”;(8)、“大型团日观摩”;(9)、“思想学术节”;(10)、“团队行为训练”等。 2、建设品牌项目关键是构建三个体系 建设品牌项目的关键是要构建三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物质支撑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是投入组织资源,构建物质支撑体系是投入物质资源,而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投入技术资源。三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建设品牌项目的三个重要支点。华东理工大学在建设品牌项目活动时,既有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级领导小组,又有分项目的项目组织协调小组,并实现校院合理分工、充分互动。在物质投入上,对于品牌项目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倾斜,确保品牌项目活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另外,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品牌项目,努力争取学校专业老师的学术支持,聘请了一批工、理、商、文、法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工作顾问和学术指导。 四、第四项修炼:自我持续超越 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和组织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重要的极限,即自我极限和常规极限。自我极限即自我认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工作别人不能解决,自己也不能解决;常规极限即过去是怎样做的现在就应怎样做,别人怎样做的,自己就应怎样做。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就是要鼓励团干部和团组织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持续超越。它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张力之一。 1、自我持续超越的核心就是要把工具型工作观转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共青团干部工作观是工具型的,他们的工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应付各种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乏思考和总结,造成了工作的僵硬化、程式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先进性。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为建设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激发团干部成为始终“自我持续超越”的创造型干部。一年来,学校团委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转变工具型工作观为创造型工作观的意识。2005年学校团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职团干部360度考核制度》,对校院两级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拔程序、绩效考核和业绩激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核制度中的各项指标在确定指数时加大了各项工作创新性的权重;同年建立的《红旗分团委360度考核制度》、《红旗团支部考核制度》也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另外,在每期团日活动主题确定上,注重给予团支部更大的灵活的组织空间,在每月“十佳团日活动”中,更加突出创新性指数。2005年校部对学校各部门进行年度业绩考核时,我校团委在所有的部门中创新指数排名第一。 2、自我持续超越的动力是共青团干部的使命感 如果目标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的能力。共同愿景的整合,便是组织的全体成员的使命。只有当全体成员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和超越的意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逐步明确了我校共青团组织的大愿景是“满足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各学院团组织的小愿景是“特色+精品的比较优势”,各级团干部的个人愿景是“学习型、创造型、研究型,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党政后备干部”。三个愿景的结合促进了使命感的形成和强化,也促进了共青团的“自我持续超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团干部在秉承传统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实现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大胆探索,如理学院在2005年就首次组织公推直选学生会主席;每年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的组织都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3、自我持续超越的关键是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 自我持续超越关键是要实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的“双赢”,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一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来制定和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如为活跃班团组织实施主题团日竞标制度(竞标成功给予全额资助),学院承办校级活动实施答辩制度,学生干部岗位动态转换制度,红旗分团委流动红旗制度等。 五、第五项修炼:推进成果显现 工作成果显性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成果显现往往被狭窄的理解为共青团的活动场面,我们认为,共青团的工作成果显现的方式是多维的,是活动场面、总结宣传、经验提炼、学术探讨和服务对象素质的提升等多种方式的统一和结合。推进成果显现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项重要的张力。 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在推进成果显现工作中,借鉴海尔集团的企业管理“OEC”模式,强化薄弱环节建设。O(overall),全面规划,即要对成果显现要做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关注能够给予我们服务对象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达到怎样的实效,我们通过何种途径显性成果。我们基于“以往很多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判断,提出“完善三分之一”的要求,这三分之一就是总结、宣传、提炼部分。E(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即人人有要求、天天有记录、事事有总结。人人有要求,就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都要有推进成果显现的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成果显现的方法体系,如确立了四大发展报告系列(社团发展报告、校园文化发展报告、青年学生发展报告、社会实践发展报告)。天天有记录,就是要求每一天工作要有大事记。事事有总结,就是每一项活动开始时有计划、结束时有总结,并努力通过媒体加以宣传报导。C(control),过程控制,也就是活动结束后的两周内检查活动总结,每学期检查一次学期的总结文章,每学年整理出版学校共青团工作年鉴。 在推进成果显性化建设的一年中,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被校外媒体报导了近120次,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都给予了新闻报导。同时,还编辑了《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社团发展报告》、《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团日活动精品集》等出版物。这些都有力的展示了共青团在服务学生团员方面的风采和成果,得到学校党政和广大学生团员的积极评价。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为内容的能力建设“五项修炼”,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的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发展、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必将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共青团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