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营造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
发布人: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3-08-21 作者: 访问次数: 235
关 键 词:中小企业  成长环境  开拓创新

              作者简介:宋  来, 男,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  讲师  硕士

              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成长性不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中小企业具有足够高的成长性,可以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城乡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等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尤为重要。培育中小企业成长性,应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创新企业制度安排和促进企业制度变迁,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1. 培育核心能力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是取得持续健康成长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也称作竞争力) 是指企业通过有特色的资源配置与市场实际需求长期统一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能够使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企业价值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成长,首先需要的就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即培育核心技术体系,以产品创新为载体,以资源整合和优化为途径,以全程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为保障,构建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体系。
              (1)培育核心技术体系
              对中小企业而言,核心技术体系表现为在一定的技术、生产、组织、市场等的约束下,支配企业创新的产品主导设计,为实现其设计的核心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核心管理技术等。围绕核心技术体系开展技术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开发成本,降低创新产品的实现成本,并容易形成创新产品集群,利于企业通过多元化实现成长。中小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培育思路有以下几点:首先,转变经营观念,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技术体系的培育创造人才条件。其次,核心技术的研发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成果的市场实用性和转化程度。再次,加强企业技术信息网络建设。最后,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培育核心技术体系。 
              (2)产品创新
              企业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是企业的成长的标志之一。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一种或几种核心能力的物质体现,同时也是核心能力的市场体现。因此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应通过以产品创新为载体,保持市场竞争的优势。中小企业产品的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随着消费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个性化和生产个性化也成为必然。基于核心技术体系上的产品创新,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品创新的路径、方法和策略,才能在动态和不确定的竞争中实现企业效益的提高和企业价值的增加。
              (3)资源整合与优化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应以资源整合与优化为途径,即把有关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把那些多余、落后、无关的机制、程序和职能消除,以此来整合和优化企业的核心能力。
              资源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经营管理的优化。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专谋大局决策,捕捉商机,实行战略经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营销理论组合的能力,拓展经营空间。二是企业内部流程的优化。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必须调整企业流程,以最大幅度发挥企业的资源、技术优势为准则,重新设计企业流程,找到最佳线路,促进企业效率的不断递增。三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4)全程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分析、识别和评价,优化各种风险防范策略,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风险溢价 的动态管理过程。风险存在于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需要全程风险管理,即从包括产品或投资战略规划、市场调研、技术开发、生产布局、工艺流程、基本建设、生产管理、贮运、销售、货款回收等在内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创造持续、稳定、良好的经营环境,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效益和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产权不清、管理失当与不完善的企业的组织制度,导致中小企业制度变迁困境。解决制度变迁困境的方法就是实行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创新、管理制度变迁中的创新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1)产权制度创新思路
              产权改革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把它比作一个人的心脏,拥有健康的心脏才能新陈代谢,才会生机勃勃。产权改革不仅需要解决历史原因形成的产权不清问题,还必须探索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解决产权不清问题要遵循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一是合理界定存量资产的终极产权。充分考虑实物资本投资者的利益和尊重各种技术专利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利益。二是合理界定企业增量资产的产权。三是产权激励制度创新。主要有职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四是促进产权流动或称为产权交易。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完善和规范交易市场的操作程序。 
              (2)管理制度创新
              首先,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和战略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加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和其他传统生产要素已成为商品,而知识资本却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变得日益重要。最后,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构建,即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有效运作的企业制度。公司制中小企业的治理主体应突破原有的出资者,而代之以涵盖面更广的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股东、经营者、主要债权人、员工等,这四类治理主体治理权的合理分配,涉及内部治理机制的科学设定问题。
              (3)组织形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企业根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作为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在其成长中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形势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即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公司。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不仅有着不同的法律特征,还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从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看,由于中小企业所有制、生存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其组织形式可以非模式化 。
              第二、政府应积极为中小企业设立更富弹性的替代组织形式。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西方各国不断尝试为中小企业设立替代组织形式,这些替代组织形式对合伙和公司的优势兼收并蓄,既不是典型的合伙,也不是典型的公司,而是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中间形式。在我国,当前应在立法上确立新型的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有限合伙),将所有者与经营者完全合一的部分中小企业疏导出来,在组织形式上多一些选择,避免有限责任公司的泛滥。
              第三、改革当前的所得税制。促进中小企业组织制度变迁和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还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所得税方面的鼓励。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选择前者的应税所得,只纳企业所得税,不纳个人所得税;选择后者的企业应税所得,不纳企业所得税,而根据股东应得份额并入股东个人所得中,缴纳个人所得税,避免重复课税。

              3.重视政府支持

              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政府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2000年7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实施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建议》和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都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1)政府支持的作用
              选择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通过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可以扩大就业和吸纳再就业,从而减少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二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重要的财源增长点,通过财政支持扩大税源和通过税收减让稳定税源,以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例如,财政支持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资金积累和成长。税收优惠一般适用于所有的中小企业,但也可以有选择的予以扶持,实现政府的意图。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另外,财政支持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小企业先天地在与大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有意识地以财政政策为中小企业“创造”一块市场,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有利于减少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改善其经营的市场环境。此外,在财政政策的实行过程中贯彻公平、透明、竞争原则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中小企业是独立的中小经营主体,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制定、实施的财政支持政策,提供了一种激励机制,对中小企业的创立和运营起到引导或诱导作用,促使企业行为与政府意图基本一致。由于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具有宏观调控性,加大哪些行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采购合同等措施的力度,就表明政府在对哪些行业进行扶持,中小企业就转向哪些行业,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一般比大企业缺乏,而且与政府人员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不易领会政府意图,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引导中小企业趋利弊害,使中小企业自觉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与行为,从而实现政府的意图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已远远超过其他投入要素,而中小企业正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也是技术创新的巨大需求者。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并将极大的调动中小企业加大科技研究开发力度的积极性。
              (2)政策工具的构成
              中小企业成长的财政支持体系由两方面内容构成,即政府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有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与政府采购等四个政策工具。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种无偿转移支付,使接受补贴的中小企业降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或更多税后收益。财政补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不仅可以有力的促进某种产业、行业的发展,而且清楚的表明了政府的政策意图,补充市场不足。
              税收优惠是指政府根据中小企业政策目标,对特定经济部门或产业及特定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如税收减免、优惠税率、出口退税等。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根据政策目标,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低息贷款,或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业机构承担约定的责任和履行债务的行为,信用担保基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预算,信用担保的对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并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中小企业。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可以降低金融风险,而且信用担保具有经济杠杆作用,成为政府调控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4.构建政府支持体系

              (1)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中小企业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应尽快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为中小企业职工设立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按照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公平分配的原则,统筹保险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水平,解决中小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失业保证基金和社会保障税纳入财政专户。财政部门要及时按收支计划核拨款项,不得将其用于平衡财政经常预算、资本预算和其他方面的支出;基金结余应按国家规定办理,不得用于其他投资(除购买国债外)。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卡保障制度。采用此措施可让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人才,同时也可促进企业的经营。四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要有新思路。社会保障基金可来源于开征社会保障税,也可通过国有中小企业公开拍卖等手段让渡国有产权的收入来筹集,用于解决离退休职工的收入问题,兼顾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的风险补偿。
              (2)构建税收支持体系
              深化税制改革,促进公平竞争,构建中小企业税收支持体系。税收的政策应倾向于效率优先目标,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出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取消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坚持税收优惠按国家产业政策向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需要国家扶持的产业倾斜。基本思路有:改革所得税,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促进再就业工程。逐步推行科技投资税收抵免、科研开发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措施,完善我国科技税收所得税政策。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对乡镇企业、城镇安置待业人员企业、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贫困地区企业、第三产业、校办企业、福利企业及小型企业,继续实行免征、减征所得税或采用低税率的政策;改革增值税。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只要有固定场所,财务制度健全,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规章制度,都应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尽快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征税范围应扩大到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行业,这样有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降低出口产品成本,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按照公平税负原则,对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改革目前的固定的征收率;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纳税人应包括所有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个人,课税对象应为纳税人支付的工资总额或取得的工薪总额。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税款。这不仅可以增强征收的刚性,节约征收成本,扩大资金来源,加强对资金的管理监督,而且可以为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下岗职工、就业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公平竞争和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管理。

              (3)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政策性金融是指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的总称。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以中小企业为特定的服务对象,以微利经营为目标,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能力为基本手段。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应包括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政府投资基金等三个主要方面。政府财政资金应该成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这是保证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开展“政策性”业务的基石。除政府财政资金外,还要注意提高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融资能力,通过发行债券、借款、吸收中小企业存款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当前,可以在财政部设立一个向中小企业进行财政政策投融资的管理机构,各省设立分支机构,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融资机构的职能、权限、性质、营业范围等。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保证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政策投向和对不同产业、行业中小企业的区别对待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乃醒.中小企业的发展与预测[M].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 张炳申等.产业组织、企业制度与支持系统[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3. 李庚寅,周显志.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 埃德温·曼斯菲尔德.管理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5. 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著,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6. 刘朝明.企业成长[M].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
              7. 邬爱其等.企业持续成长决定因素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5期
              8. 黎志成,刁兆峰.论企业成长力及其形成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10期
              9.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联合课题组.2003年中国(非公经济)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4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报告[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0. 陈晓慧.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第2期
              11. 何忠伟等.论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及其发展[J].软科学.2004年第2期
              12. 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4年第7期
              13. 2004年度“未来之星”成长报告[J].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4期
              14.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
              15. 王竹.企业成长性模型及评估体系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6. 解日红,宗刚.企业成长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卷,第1期
              17. 鲁德银.中小企业成长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2期
              18. 潘镇,鲁明泓.中小企业成长战略选择的路径依赖[J].经济管理.2003年第16期
              19. 鲁德银,蔡根女等.中小企业成长中企业制度变迁的作用及借鉴[J].财经研究.2003年第12期
              20. 黄允星.江苏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简析[J].江苏企业管理.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