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建立共青团育人的组织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3-08-21 作者: 访问次数: 109
加强和改进团的建设,是实现共青团工作新世纪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团组织自身不断完善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整体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不断夯实团的组织基础,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当前,大学生关注个人前途,渴望成就事业。一要成才,二要发展,成为人生发展的主题。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偏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文体活动组织,在高校整体育人中处于辅助性的地位,并在活跃基层组织、点面结合、教育质量并举、工作机制的规范、前瞻性研究及育人功能的拓展等方面还做得不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在工作实践中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工作中心任务和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本校共青团工作的优势和特点,着力体现“教育体系网络化、教育形式课堂化、教育评估规范化、教育成果显性化”。团的建设更加规范,团的组织形象更加鲜明,构建了以团的建设为核心的共青团育人新体系,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成才欲望强烈、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和优秀学生群体。

一、活跃基层,推进班团组织规范化建设
巩固和活跃团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传统班团建制仍是不断完善和规范的重点。突出“抓严、放活、开放”的原则,即严抓支部正常运作和规范建设,鼓励团日活动形式创新、多样,在开放式环境中进行团日活动观摩;团委“规定动作”与支部“自选动作”相结合,每两周结合重大时事和重要节日,设定主题,提供备选“菜单”,在规定的主题范围内,各团支部可根据班级实际和同学兴趣,不拘一格的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规范团日活动记录,为每一团支部配发统一的“华东理工大学团组织生活记录手册”,定期分团委书记批阅,加强指导,记录的内容作为推荐评选“优秀团支部”和“特色团支部”的重要依据;开展“特色团日”活动评选,每月根据“主题鲜明、教育有力、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气氛活跃”的原则,评选“特色团日”活动10个,“特色团日”提名5个。团日活动和团组织生活做到了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考评,组织生活内容丰富,从机制和载体上保证基层团支部的全面活跃。

二、重点培养,促进团干部队伍建设
团干部队伍建设围绕“高进、严管、优出”的目标,完善团干部队伍选拔和培养、管理机制。按照“2+3”模式选拔配备优秀专职团干部,即选拔优秀毕业生两年担任专职团干部工作、三年在职攻读研究生,切实做到各学院专职分团委书记机构、人员、思想、工作“四到位”。建立业务知识系统培训制度,每年对新上岗的团干部进行集中岗前培训,提高新团干部快速适应工作的能力,熟悉团工作的方法和环境,并创造机会选派优秀团干部参加市团校和各级党校的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依托团校阵地,每学期对在岗教师和学生团干部开展18学时岗位培训活动,即进行6学时理论学习、6学时研究讨论、6学时实践操作的常规培训,全面提升团干部业务素质。新老结合、专兼结合,团委牵线搭台,新老团干结成对子,定期交流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联合作战,资源共享;各学院还为分团委配备兼职副书记,扩大工作面,增强战斗力。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团干部工作条例,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团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工作实绩作为转岗晋升的重要条件。培养了一支业务精通、素质全面的团干部队伍。

三、完善制度,加强团的考核和评比工作
    工作考核和评比有利于更规范、准确、有效的评估基层团学工作状况,及时选拔、培育和推出优秀典型,树立起“可信、可学、可比”的先进榜样。逐级分层考核,校团委考核各学院分团委工作、分团委考核团支部工作,每学期末考核评估一次,学年两次考核累加成为年度考核成绩作为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互评和自评相结合,每年五四期间,校团委要求各学院分团委以“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活动阵地好”为标准,自荐申请材料和互评材料,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考核条例”深入开展基层团组织的评优和考核工作。健全公正合理的基层团组织的考评体系,考核内容合理细化,着重考核党政重视、基础建设、工作质量、特色工作等共四大类23条,建立各项工作的评估制度,形成竞争机制,活跃工作氛围。评选“十佳” 系列典型,团委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比“十佳青年大学生”、“十佳团支书”、“十佳志愿者服务队”、“十佳寝室”、“十佳好人好事”、“十佳优良学风班级体”、“十佳社团”等系列活动,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和深化了共青团“示范群体”的建设。

四、拓展功能,深化共青团活动载体建设
    拓展团的素质教育功能已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课题。在进行对广大团员教育同时,根据学校教育改革要求,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建立了三个素质拓展的载体: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学习为核心,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按照“知行合一、作用合一、载体合一”的要求,指导邓研会开展“爱国、荣校、修身”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理论、进头脑、见行动”,邓研会活动以“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成才意识”的体现即学习邓小平理论“三出”为特色;二是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时事国情,开展“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三大节日及电脑文化节、英语节等活动,营造了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类报告会、演讲、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精彩纷呈、好戏连台,推动了校园文化持续活跃和健康发展。三是以实践为依托,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从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入手,加强了同周边地区和祖国各地的共建,做到了基地建设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思想,从阶段运作转化为常规运作,虚化时间界限,做到社会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即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团日活动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主题调研、挂职锻炼、社会考察、生产实践、社区援助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自身”。连续多年获得团中央和团市委的表彰。
五、体制创新,探索社区共青团工作新模式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学生公寓将逐渐普及,公寓化住宿打破了传统的宿舍管理,同班级、同学院的学生相对分散,学生的自由度增大,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社区的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和解决问题。华东理工大学团委引进全新的“学生社区团工委”概念,以公寓楼为单位成立分团委,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团支部,对团员实行双重管理,减少团组织教育和服务的空白点,建立新环境下的共青团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