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阐述大学生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当前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了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实践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也曾明确指出,要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高校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和崭新的课题。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转变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
一、大学生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大学生素质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素质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大学生素质具有内在性、稳定性、有机性、多样性等特点。一般应表现为专业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信息素质、管理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十三大元素。 大学生素质是大学生所获知识和能力的内核,体现着学习和实践的成果,是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力量源泉。在大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环境是主体发展的土壤,实践是主体,主体的关键意识注重特色、鼓励创新,富有内涵的环境促进主体的内化和升华。 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在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多元模式中,须把握“注重全面发展,融合个性特长”这一优化原则,我们认为“合格+特长”是一种较好的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这一育人理念不仅承认学生多方面全面发展“百花齐放”的同一性,同时也承认学生在某一方面“一枝独秀”的差异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验证了这种育人理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大学生素质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的作用是持续的,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趋向本能和自发,我们主张大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素质发展上。因为素质的作用比一般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要持久,具有较强的后劲,正是这种后劲,使大学生得以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人的固有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赋予人的“心理内容”和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与活动。所以“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在现阶段,可以说是培养“四有”公民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做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的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的教育,使这几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把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加强和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 在大学生的多元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居于各种素质之首,它对造就21世纪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努力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培养良好看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确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法宝。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学以致用,把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大学生业余党校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途径,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在运用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有新的提高,大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有很大的发展。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这个环境,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像孔繁森、吴天祥、萧栋栋……,他们的业绩、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应当教育大学生从他们身上吸取前进的动力,长期锻炼自己,不懈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思想政治的素质不断发展,进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指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文化艺术素质(指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底蕴、艺术修养、 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身心素质(指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社会适应性, 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个人言行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存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背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在宏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有骨气)。从狭义来说指人文(即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问题。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崇高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世界资源开发的核心已由物力资源开发转向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成为第一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水平,正如江泽民所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加快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先进水平,必须依靠全民族确立创新意识,在各项事业中不断创新。同时,更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所谓实践能力,其含义要高于“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构成了实践能力主体,但不是全部。实践能力应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由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边界的心理品质,它通过内心结合和习惯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调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与成人实践中内化成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廉政与腐败、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向上与不思进取,增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与个人发展为中心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对应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对我们做人与成才意义重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增进法律与道德素质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二)控制和规范大学生行为;(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四)追逐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大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理论依据。法律与道德素质的发展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理念,并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律与他律并重。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成才先做人、知行统一、法律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为:(一)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二)继续“五爱”精神的培养;(三)科技道德的培养;(四)社会公德的培养;(五)职业道德的培养。发展的主要途径可分为:(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传统,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二)提高反腐倡廉的认识,构筑牢固的法纪道德防线;(三)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应求其高,科学地开展自我评价,坚持实践,善于融入到集体之中去;(四)努力实现“四个统一”,弘扬“五种精神”“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思维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五种精神”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三、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现行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显露,高校教育观念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这都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即将面对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一定专业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考核,这就使得他们必须先去应付考试,无形之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优秀”人才。但步入社会之后,却连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本身,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使大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或多或少的产生了怀疑,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家实行招生并轨政策后,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着过渡时期政策的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觉得没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信心。 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发展,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有所抬头,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大学生本身条件的制约,对外来物质利诱的抵抗力是有限的,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3、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缺乏参与意识 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就没有了动力。在校大学生因忙于学习专业知识,用于提高自身素质的时间相对较少,对素质教育的知识了解甚少,不知道应该怎样参与。学校素质教育环境不完善,也制约了大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参与意识。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目前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主动性较差这一结果。 4、大学生对传统的“课堂说教”有抵触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具体表现为,在遇到重要事情和知心话时,找朋友诉说的较多,对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度有所下降。这除了大学生自身原因,还与个别家庭和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5、学校的育人环境仍需继续改善 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观念,认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无关。但在实际教学与生活中,这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当是学校对每个教职员工最基本的要求。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盛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人才乃至国民素质水平的竞争。面对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严峻形势,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大批具有创新才能的专家和高素质的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1、提高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早在1985年第一次全教会上就高瞻远瞩的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这一战略性教育方针,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不正确因素的干扰,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改革教育体制,这是教育发展的动力。(1)改变当前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摈弃“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认识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充分发挥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2)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谈、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的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前单一的“课堂说教”方式,采取实践教学、高校交流、理论学习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知识经济对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2)加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有关资料报道: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依靠在工作以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3)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这三支教学力量有机结合,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光荣使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使学生在搞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 近几年来,各地和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说明,素质教育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和创新。(1)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2)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利用各种方式,如: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于有效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才能更好的将大量的先进知识运用自如,为自己所用。 5、在大学生中坚持进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三个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因此,必须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的教育,以促使他们保持“不要问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要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的良好心态,步入社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真正有用的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坚持进行“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充分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同时,由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又决定着社会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必然要求社会成员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必须在社会大集体中融炼和发展。否则,很容易脱离群众,迷失发展方向,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集体主义教育,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尊性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很明确的指出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在我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三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我们应紧跟时代要求,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