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整版:走想走的路,绽放的青春最美丽
发布人: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5-04-29 作者: 访问次数: 108
《新闻晨报》整版:走想走的路,绽放的青春最美丽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就业引导工程”项目侧记

 

 

    4月21日出版的《新闻晨报》,以整版篇幅对我校进一步推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就业引导工程”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企业就业进行了深度报道。光明网、网易新闻、和讯网等媒体转载了该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新闻晨报》:走想走的路,绽放的青春最美丽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就业引导工程”项目侧记

    一面面印有“扎根基层 放飞梦想”、“投身西部 绽放青春”、“施展才华 报效祖国”等话语的鲜红旗帜在空中猎猎飞扬,当校领导将旗帜分别授给即将前往基层、西部和就业引导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代表时,这些天之骄子纷纷表示,要到基层中去建功立业,在祖国各地挥洒青春,创造辉煌。这极富感召力的一幕,就是华东理工大学每年与毕业典礼同步隆重举行的“就业引导工程出征仪式”。
      在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工作中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来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进一步推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就业引导工程”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企业就业。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华东理工大学的不少毕业生都经历了选择去基层和西部就业的心路历程,他们“走想走的路,绽放的青春最美丽”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在4年大学生涯中逐渐产生和坚定的。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朱润秋,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时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当英国留学和西部支教机会同时摆在她面前时,她毅然决定赴甘肃定西支教。
      2014年8月初,朱润秋和她的5位华理研究生支教团西部支教队的队友抵达甘肃定西的中华路中学,这里的学生都来自大山。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朱润秋除了上八年级的语文、英语课外,还和支教的同学一起承担起为学校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和负责家校联系、对外宣传工作。
      朱润秋说,一年的支教生活让她最难忘的是参与“华东理工大学——定西助苗行动的一对一资助”公益项目活动。由支教队队员在当地找寻困难学生,华理校友进行结对资助。为了了解每一位困难学生家庭状况,朱润秋和队友走访了超过半数的家庭。
      朱润秋第一个走访的孩子,全家的年收入仅为4000元,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几块土豆地,母亲残疾看病,奶奶常年吃药,孩子读书都靠着这些钱。每天孩子从家里到学校要走30分钟的山路,早上6点天不亮就出门,晚上5:30天黑透了才下课回家。所有的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朱润秋的内心。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朱润秋和队友们的初心,而这一年的支教经历,确实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小王书记”的大学生“村官”路
 
      社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8届毕业生王宗文来自天津市宁河县农村,2008年7月,作为上海市首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他被选聘至崇明县庙镇宏达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毕业时,已经爱上“村官”这一行的王宗文选择了留在崇明继续当“村官”,被庙镇党委选派至联益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联益村,王宗文天天泡在农民家里,一起到地里干活,和农民交朋友……2011年8月一天,有村民找到他,说还有不少梨没卖掉,而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有台风。“翠冠梨是村里的特产,村里种梨的人不少,如果被风刮倒,损失惨重啊。”王宗文二话不说,找来村干部商量,找销路。当天晚上,他们把订单一家一户送到农民家里,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全体村干部和党小组长到村民梨园里帮忙摘梨、装箱、送货……回到村里已是晚上11点多,让人感动的是,很多村民家中还亮着灯等他们。“我觉得那是对我们的一份信任、一份牵挂。作为一名村干部,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现在,王宗文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王书记”,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大学生村官”“崇明县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王宗文说,在基层,从小事做起,用心观察,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
     
    从大城市到基层,青春因奉献而精彩
 
      来自四川遂宁的刘滔是资环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2013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多次获得综合课程奖学金,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2010年世博会期间参加中国馆片区志愿者服务。毕业前,刘滔已经拿到了上海多个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但经过慎重考虑后,他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优厚的工作待遇,选择回到家乡,到四川自贡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有限公司工作。
      崔欣是机动学院安全检测技术专业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这位来自吉林市的朝鲜族女孩选择到中石油云南销售分公司就业。对于自己的选择,崔欣说,在校期间,上海迷笛音乐节志愿者的经历让她明白奉献的意义和乐趣。在择业过程中,父母也有过担忧,毕竟离家很远,环境艰苦,但她坚定意志,决定到最艰苦的基层去成长,去奉献,像父母一样在行业上做出自己的成绩。希望以自己的热情、乐观和才干为祖国石油行业的安全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毕业生要承担起到祖国各地工作、建设国家的重任。”华东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岳海洋告诉记者,随着学校在学生4年求学生涯中就业价值观引导教育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华理毕业生去外地工作的比例逐年递增,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响应学校的号召去了西部、基层、就业引导单位及外地就业。学校在就业引导工作中,积极对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认真研究各省市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匹配。这样的举措对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都有利。
     
    对话
   
      为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内在驱动力
 
      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就业引导工程”
      项目负责人王爱祥


      华东理工大学开展就业引导工程项目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就业引导工作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学校推进就业引导工程取得的成效有哪些?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项目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王爱祥。


      记者:华东理工大学开展就业引导工程项目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王爱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包括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工作的热点和重点。要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必须从价值观教育入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把价值观养成作为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内在驱动力。
      记者:华理工通过就业引导工程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王爱祥:学校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出发,推出实施《华东理工大学就业引导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就业引导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培养树立学生“志在四方”的就业观念,切实有效地鼓励、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各行业、各地区成长成才。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30余万元,完善鼓励引导政策,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单位开展就业布点,对面向引导布点省份、重点导向单位及中西部地区就业且表现优秀的毕业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印发《就业引导工程问答》宣传手册,发布《给毕业生的倡议书》,隆重举办就业引导工程出征仪式,营造就业引导的有利氛围;组织往届赴基层、西部就业的校友成立就业引导宣讲团,举办专场宣讲会,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组织学生赴外省市考察就业环境,参加招聘活动,并利用暑期密集开展外省市用人单位走访; 全面关心基层及导向单位就业毕业生的成长成才,具象呈现基层毕业生的事迹,充分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记者:近年来学校推进就业引导工程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王爱祥:就业引导工程项目的实施,既为国家、地区和行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也为学生搭建了职业发展的平台,政策实施以来,华理毕业生面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及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增长明显,涌现出了一批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的典型,在校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热情不断增长,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就业引导氛围。
   
      原文来源:《新闻晨报》 2015-04-22  C1 | 作者:杨虹 董川峰 董骏亚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5-04/21/content_86028.htm